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就要用回信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回信精神作为涉农高校办学治校、科技服务、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主动服务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精心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涉农高校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必须坚持“三全育人”,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把知农爱农融入课程课堂、科研创新、管理服务、知识教育、社会实践等各环节,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一体化育人体系,建立健全“三全育人”体制机制。积极搭建科教协同、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路径,积极推进人才培养与“三农”事业发展需求无缝对接,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实用型卓越农林人才。“三全育人”需着力做到三个突出:一是突出党建引领,落实党对育人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建优势转化为育人优势,以高质量党建工作引领知农爱农人才培养;二是突出协同育人,全面统筹各领域、各方面的育人资源和力量,构建具有农业大学特色的协同育人格局;三是突出问题导向,针对知农爱农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存在的盲区弱点精准施策。
涉农高校办学初心在于牢牢扎根中国大地的农业、农村、农民办大学。在坚持正确办学方向上突出强农兴农使命,在构建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上突出“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要主动对接乡村振兴、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等国家战略需求,从知识体系、学科体系、专业体系等维度,构建面向新时代的涉农高校人才培养体系。要打破固有的学科边界、专业壁垒,推进农科与理工文学科的深度融合,着力建设“新农科”,促进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的交叉融合,推动涉农专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深化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开设有关乡村振兴战略的通识课程,推进涉农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培养符合我国“三农”特点又具有国际视野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进入新时代,培养卓越农林人才,一是深化耕读教育,我们在校内打造千亩实践教学基地,将劳动课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对非农科学生开展农事实践训练,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实验室,走进田间地头,引导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二是加强农林实践教育,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积极推进产学研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协同育人平台建设,建立“校内课程+企业课程+企业实习实训”新教学模式,实现强农兴农教育与产业相结合、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衔接。三是将“农”字嵌入课程思政,深化学生的“三农”价值塑造和“三农”情怀教育,如建设“农业特色”系列通识课程等。四是实施农业硕士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靶向”培养高层次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农业基层管理干部、新型职业农民、农村基层党组织负责人。
落实党的全面领导,是扎实构建涉农高校一体化育人体系的根本保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涉农高校落实总书记回信精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就要充分发挥高校党委在办学方向、育人导向、体制机制、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方面的领导核心作用,全面统筹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资源和力量,确保不走偏、育新人。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最终要落实到院系、教研室、课题组、团队。必须以高质量的党建工作助推高质量育人体系落地落实,推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与人才培养深度融合,确保不打滑、用得上,真正培养出符合乡村振兴需要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如何充分调动发挥各级党组织育人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一是扩大党组织和党建工作覆盖面,推进在重大项目组、学科组、课题组到学生社区等广泛建立党组织,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基层党组织体系和党建育人工作体系;二是深入开展校企、校地、校内党支部结对共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国“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陈乐天工作室与南方日报发起“党建+服务乡村振兴”系列活动,广东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植物营养学教工党支部与广州市白云区江高镇新楼村委联合开展“党建+乡村振兴”主题党日暨惠农科技服务主题活动,形成了很好的示范带动效应;三是在窗口部门、服务岗位,开展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作表率活动,培育模范党支部,设立党员先锋岗,引导党员干部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贯穿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之中,将党建引领真正落实到育人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