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风口浪尖的“体能测试”,该何去何从?》
九月二十六日至十月二日,全国游泳冠军赛暨东京奥运会选拔赛于青岛举行,多名游泳健将因大赛体能测试成绩未进人前八而折戟赛场,无缘决赛。 纵观被淘汰的选手,不乏傅园慧、叶诗文、余贺新等这样具备奥运夺牌能力且预赛成绩顶尖的实力派。 名将的意外淘汰让“体能测试"这个词站上了风口浪尖。中国泳协主席周继红此前回应表示,这次全国比赛中增加基础体能测试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中国运动员的短板,以提高中国游泳运动员在世界上的竞争力。 可是以.体能决定论" 为比赛成绩下结论的方式,是否有待商榷?打破全国男子五十米自游泳纪录的余贺新就栽在了 3000 米耐力测验上。 3000 米作为长距离径赛项目,主要是为了考验运动员有氧耐力。 余贺新作为短距离的游泳选手,其训练的侧重点一般突出在爆发力与速度力量方面, 也就是激发人体无氧代谢供系统的无氧训练。此类爆发型运动员肌肉中一般含有较多的快肌纤维以适其运动项目对肌肉提出的高强度收缩要求,而慢肌纤维相对较少。 其实综合这些运动员项目差异性带来的体能适应性的差异性的因素, 就能很容易理解为何傅园慧、余贺新等这些短距离游泳选手在 3000 米测试上哑巴吃黄莲,有苦说不出的难处。 术业皆有专攻, 体能测试虽有良好的出发点, 可是其矫枉过正的方式令人如食鸡肋,取之无味而去之有肉。见仁见智, 国家体育总局想方设法除. 体能痼疾" 的初衷是不可置否的, 因此, 如何. 对症精准下药"才是我们亟需考虑的重点。 一方面, 体育项目具有特殊性, 我们的选拔标准不能与项目的本质背道而驰, 也应当充分尊重这种特殊性; 另一方面, 这种只追求选拔结果挂钩而不改变体能训练内容的方法, 不仅不会提升运动员的基础体能, 反而打击了运动员的热情与积极性。 督促运动员加强体能固然无错, 但应该把重点放在训练内容的科学合理上。体能测试作为国家体育事业改革路上的一次尝试,显现了国家体育总局对于提升运动员素质与建设体育强国的美好愿景。 可是也要明确, 行进间的改革之路非能一蹴而就, 动中肯蔡,循序渐进方位上策。 无论是热搜不断的篮协、足协改革还是此次泳赛体能风波, 其实都是中国在体育事业改革道路上的摸着石头过河,固然多有坎坷,但要坚定信念,不可因舆论的甚嚣尘上而妄自菲薄。在这条改革的路上,我们要尊重体育项目的特殊性, 在改革的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科学化针对性的拿出改进措施,方可逐步找准符合国情的体育事业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