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班级,熟悉的陌生人

你真的认识你的同班同学吗?


同班同学是一个带有温度的词语,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同窗谊、手足情等词汇。佛云:“百世修得同船渡。”但在“走班制”流行的大学内,同班同学却可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来自旅游学院15级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尤晓对此深有感触。她表示,自己是个不折不扣的”脸盲”症患者,她的交友圈也仅限舍友和几个志同道合的漫友,“我很少主动地去认识某个人同学或者跟别人搭讪。所以就算入学快一年了,我依旧认不齐班上的同学。”她提到,有一次她发了一条关于漫展的朋友圈,有班上的同学留言,尽管二人聊得起劲,可是尤晓始终没办法记起同学的样子。

无独有偶,来自暨南大学15级信息工程的林义说:“虽然我是班干部,但有些同学因为不太活跃,我和他们接触得比较少,所以不太熟悉,有的会认得出样子,喊不出名字。”

林义提起一次尴尬的经历:“有一次我去自动售卖机买东西发现自己没有零钱,刚好旁边两个同班的男生A和B。B要在售卖机买饮料,我就拜托B帮我买,可是之后想转账给回B的时候,发现自己想不起B的名字,最后猜了个名字问A,还猜错了,那次真的很尴尬。”

同时,两年前毕业于广东财经大学外语系的卢瑟儿谈到大学里人际关系疏离亦是深有感触。“可能由于当时我们一个班的学生经常要分开上课,导致一个班级缺乏以前中学时的那种凝聚力,班级似乎变成了一种形式。”因此卢瑟儿与班上的同学都不怎么熟悉和深交,毕业后各奔东西更是甚少联系。她说道,自己反倒与中学同学更为亲密,因为备战高考时建立起来的革命友谊更为牢固,使她毕生难忘。


感觉和老师的交流很少


在大学里面,很多学生都认不全自己的任课老师,更不用说和老师的交流与沟通了。不少同学都表示,非常怀念那个被老师记住名字的中学时代。

林义表示,现在和老师的交流都近乎于零,路上遇见都认不出来,“以前初高中的时候,还能够和老师一起聊聊生活”。课堂上哪怕是经常点名的老师还是会叫错同学的名字,这个时候除了全班哄笑就是一片尴尬的气氛”,她这样和记者说道。

而来自14级行政管理专业的孙和同学认为,老师一般只对前排和成绩比较优秀的同学有印象,大多数的老师都没办法认全班上同学。“高中和老师的互动会比较多,老师能记住我们每个人的名字,而上了大学,课后和老师的交流就少了,哪怕是在课堂上,交流也是很少的”,她讲到,“老师会给邮箱,说如果有什么问题需要问的可以发邮箱,但是据我所知一般很少人去问。”

对于大学老师有时记不住学生名字的现象,外国语学院法语专业的陈潇老师深有体会。陈潇提到,自己教三个年级的学生,因为平时需要改学生的作业,所以时间久了,基本都能够认全每一个学生。陈潇表示:“老师对待同学们都应是一视同仁的,但老师当然会与大胆主动的学生更为熟悉。”陈潇指出,学生认不全任教老师,学生本身亦有责任,“有些同学或许总是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需要多和其他同学还有老师交流,才能锻炼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成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才”。


班级是“小家”还是“空壳”?


大学生活中,班级对于有些同学而言是一个温馨的小家庭。来自新闻与传播学院广播电视学141班的班长杨丽云觉得,自己在刚进大学的时候觉得大学的班级与高中的班级有些不一样,平日里上课要和其他的班级一起上,同学们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也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我们班的凝聚力在慢慢变好”。

“现在同学们都能够在班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朋友圈’,并且大家相处得也十分融洽”,杨丽云说道。在担任班长期间,杨丽云组织了多次班级活动,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十分高,班干部也用心为团结班集体做贡献。“班级活动组织得也相对较多,大家也都能玩得开心。”

在她看来,班集体是一个有爱的家庭,自己能够和班里的同学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是一件幸运又美好的事情。“可爱的人相聚在可爱的班级,感谢缘分把你们带到我身边”,杨丽云笑着说道。

但在一些人看来,班级似乎成了一个将大家“捆绑”在一起的空壳。人文学院历史151班的黄裕铭,是班里的班长,在他看来,他们班的凝聚力并不强,同学对待班级的集体活动并不积极,甚至在路上碰到都不打招呼、形同陌路。“大家都缺乏集体意识,没有把班级当成他们的‘家’,也不看重集体的利益”。黄裕铭告诉我们,他们班一个学期会组织一次班级活动。虽然参与的人很多,但是大家都只在各自的‘小团体’里面玩,同学之间也缺乏互动和交流。“大家在一起都不会打打闹闹,活动结束的时候大家也是各走各的”。

黄裕铭认为,同学之间缺少交集,缺乏共同奋斗的目标是班集体凝聚力不强的主要原因。“在初中、高中的时候,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奋斗,整个班级都是非常团结的,而到了大学,大家都各忙各的,同学之间没有交流,关系也自然而然的淡了”。此外,他觉得班干部组织活动过少,没有创造更多让大家交流的机会,也是大家越来越”陌生”的原因之一。

“我们在茫茫人海能聚在一起,是一种缘分,希望大家能够珍惜我们这份情谊,不要让彼此成了大学生涯的过客”,黄裕铭感慨道。


班主任有话说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告学141班班主任唐若寻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我不认为现在班级关系‘冷漠’,只是不再像原来‘理所当然’的热络”。他还表示:“一个集体如果可以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有着共同的集体理想,是比较理想的状态,但可遇不可求。不仅班干部要维护好班级关系,班级内的每位同学都应为此尽一份力。”

说起大学里班级关系变得不如从前中小学时代那样密切,旅游学院会展经济与管理153班班主任杨铭德认为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大学期间,老师并非像中小学那样,每天在学生身边督促教导,现在学生也都已成年,并不需要老师时刻陪伴看管”。杨老师谈到,中小学阶段,学习几乎是学生的唯一任务,师生交往基本在课室内。但大学期间,学习重要性的比例相对下降,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不再单只围着课堂转,学生有更多自由来支配业余时间,或参加社团、学生会活动,或进行体育休闲运动以及找兼职实习等等。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虚拟空间交流更为频繁。这挤占了相当一部分我们面对面交流的机会,使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疏远。”杨铭德说道。他建议学生要主动走出宿舍多参与社交活动,不能花过多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里。同时,老师上下班的距离较远,许多老师下班后不会在校园逗留。提议班委会可适当策划和举办一些在老师上班时间内的师生交流活动;校方也可预留固定时间来组织师生交流活动以促进大学班级关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