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长征路”

本报讯 为纪念中央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7月11日至30日,新闻与传播学院7名师生在喻季欣教授的带领下,以赣南、闽西为主要活动范围,追寻红军足迹。这是新闻与传播学院“我行我动·重走长征路”活动的首站。

“我行我动·重走长征路”活动自7月开始,时间跨度4个月,地跨江西、福建、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地。该活动将分组、分段实施,预计10月到达延安,与当地庆祝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会师”。活动意在让新闻学子探寻红色传播之源,学习当地媒体红色传播之举,进而感悟和弘扬红色传播特色,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拓展新课堂。


重走红色传播革命圣地

7月13日,同学们来到瑞金叶坪的红色中华通讯社旧址(新华社发源地)和红军无线电总队旧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发源地)前,聚精会神地循着讲解员的介绍倾听、细看、拍照、拍视频,深入了解当年中央苏区和红军进行红色传播、为巩固红色政权进行的鼓舞士气、团结群众、瓦解敌人的宣传与新闻活动。

红军长征时期的红色传播既有报刊、电台的媒体传播,还有红色歌谣、红色标语等口头与墙壁文化传播。在于都罗江乡赖屋村、井冈山行洲村、永新三湾、枫树坪等村庄,至今留有红军宣传标语墙等红色传播遗迹。同学们深入于都县多个村庄,并到于都县博物馆了解珍藏的红军刊物《红色中华》和《斗争》的传播和影响情况。大家一一拍下珍贵材料,准备作为今后学习、研究的重要课题。

此外,同学们还参观了福建长汀中央苏区根据地纪念馆和上杭古田会议旧址、赣南日报社、客家新闻网和赣州广播电视台。


聆听故事、参加红色传播座谈会

在于都县老红军后人刘光沛老人家里,年近70的刘光沛老人向同学们讲述了家族的红军故事,他的姑姑在新婚之夜送别丈夫长征。新婚别,日夜盼,整整17个寒暑后的1951年,老人盼来的是国家民政部颁发给她的“革命烈士”证书。作为于都县采茶剧的资深编剧,刘光沛以红军为题材创作了上百部作品,并把姑姑的事迹搬上了舞台。身处现场,聆听故事,同学们心潮澎湃。

在赣州市委宣传部组织下,同学们还参加了赣州市各媒体代表出席的“弘扬红色传播的实践与创新”座谈会,了解、学习赣州市媒体进行红色传播的经验与做法,并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互动。赣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国生表示:“暨南大学新闻学子现场感悟红色传播,既接地气,对新闻学界和业界都是很好的带动。”


巧遇荷兰记者邓达斯感悟“中国的为什么”

行走中,同学们在于都毛泽东旧居前,与荷兰驻中国记者邓达斯与大家不期而遇,这位“洋记者”也是专程来走红军长征路,了解中央红军红色传播的。他说:“我和一些记者朋友对长征很感兴趣,我们都想了解当年的长征情况。”

说到对红色传播的兴趣和计划,邓达斯特别和喻季欣教授约定,他要和暨南大学的同学们一起走一程:“我希望在中国工作期间,能真正了解几个‘中国的为什么’。”

喻季欣说:“这一巧遇让我们深切认识到红色传播有着世界意义,是我们新闻学子珍贵的教科书。1928年,毛泽东写有《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通过重走红军长征路,我们一定能感悟到中国的很多个‘为什么’,从基因和思想深处懂得我们还要去‘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