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不死。从最初风靡两岸三地的《那些年》到如今众多面目相似模糊不清的批量生产品,国产青春电影渐成泛滥之事。一开始描绘那白衣胜雪时代的真诚与用心,到逐渐只剩下机械地拼凑怀旧感,甚至沦落至打着剧情庸俗狗血的旗帜招摇过市,青春片的口碑一路滑至低谷,甚至票房大卖也不再似探囊取物般轻易。
《七月与安生》上映时间可以说是生不逢时。国产青春电影最好的时光已经过去,剩下多为怀疑和冷眼。而本片改编自80后青春教主安妮宝贝的小说,两位有颜值有人气此前却时常被批无演技的小花旦饰演双女主,再加上初出茅庐的导演,这些因素叠加起来都让本片的前景不太光明。然而上映后的口碑则表明该片远远超出了多数观众的预期:剧情的流畅保证了它的可看性,作为院线商品来说《七月与安生》是好看的,而难得的是,从电影的艺术性来说,它也是动人的。
只看剧情梗概似乎就是个十年闺蜜抢我男友的故事,然而导演曾国祥对于后半段的拿捏才是本片的精彩之处,超越了简单的青春物语,上升到女性在细腻的生活与情感世界中追寻自我的存在主义式的命题。尽管窗户纸已被捅破,七月与安生依旧维持着心照不宣,并非出于世俗压力,只是无法对彼此割舍。这种情感是真实而微妙的,导演曾国祥很难得点出了一段深刻的女性关系中常被忽视的本质:恋人固然好,但胜不过女性间更为纯粹的精神羁绊。七月安生同时“爱上”家明,除却异性间天然的吸引外,更是她们彼此人格驯化的结果。摘去七月男友的标签,家明或许不比街上任何一个普通男性对安生来得更有吸引力;而没有安生对这段三人关系的主动参与,或许内敛的七月并不会有如此强大的决心维持一段本应短暂的高中恋情。正如影片海报上两人各自与家明相拥却在彼此凝望,醉翁之意明显不在酒。
长期以来商业电影中女性角色多为影影绰绰的符号,她们或巧笑倩兮或泼辣不已,少不得勾心斗角争风吃醋,以至于银幕上一见到两个女人同框嗅到的便是不友好的火药味,充满了消费主义强加的二元对立色彩。而《七月与安生》是如此真实地描述了一段女性间刻骨的友谊,她们有真实的酸甜苦辣,亦有触手可及的恨与别离,而最终仍是一种近乎血浓于水的情感共鸣,跨越时空将四处飘零的她们联系在一起。七月与安生是盛开一束各表两枝的双生花,如此迥异的灵魂中却有一半相似的血液。结局安生告知家明真相后,在玻璃窗上映照出的面孔竟逐渐与七月重合,难分你我。
李银河曾经说过,世界上所有的亲密关系,爱情、亲情、友情,这一切都不一定长久,因为人世太多未定数,唯有灵魂伴侣的关系是长久的。在生活里飘荡久了,世间冷暖终觉浅显,愈发珍贵的是始终从肉体与精神上都与你相伴的人,在略显残酷的命运的间隙里围炉夜话,诗酒人生。导演曾国祥以岩井俊二式文艺美学的拍摄手法,在商业的外壳下做出了一部动人的剧情片,愿日后国产青春电影能有更多这样的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