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曾听语文老师提起曹文轩和他的《草房子》。班里看过《草房子》的同学都很喜欢。看着同学们惊叹的神情,我暗想,有机会我也要看看。万万没想到,直到上了大学我才翻开多年来心心念念的它。那天下午天气很好,我到暨大校园里为一学生辅导钢琴。课间休息的空隙,我看到学生的床头放了几本曹文轩的小说,随手翻了翻,不出所料地看到了《草房子》。我有点激动地跟学生说:“这本书我想看很多年了!”刚上初中的学生忍不住向我推荐:“老师,快看看,写得太好了。”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阅读。大约过了十分钟,我的眼泪便忍不住从眼里冒出来了。周围很安静,凉风懒洋洋地吹拂着树叶,窗外的鸟鸣在午后显得有点飘渺。我仿佛穿越了一段时空,很快又被抛回了现实世界。我呆呆地盯着通往阳台的门,许久才放下书,请学生让我把书带回宿舍阅读。学生爽快地答应了。
那天晚上,在“忍不住快点看完”和“舍不得那么早看完”的矛盾心情里,我看完了《草房子》。这本书讲述了男孩桑桑在油麻地小学度过的六年校园生活,他亲历或见证了一连串感人至深的故事:男孩女孩间纯洁的情意,青年男女之间曲折且又充满诗情画意的情感纠葛,不幸少年与苦难斗争时的悲怆与优雅,少年面对死亡时对生命深切而优美的领悟……《草房子》是曹文轩口中的“长销书”。自一九九七年由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后,它已印刷了数十次,并在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此外还有英文、德文、韩文、日文等等版本,深受海内外读者喜爱。虽然向来被归为儿童文学作品,但它不单单呈现给儿童,亦是写给成人的故事书。在当下商业化气息浓重的大环境中,这类继承古典的文学创作仍然在纷繁复杂的创作中葆有一席之地,不断给我们带来心灵的感动。
整部《草房子》充满了疾病、隔膜、孤独、死亡、成长等等感伤。然而,作者并没有就这些永恒的人生命题作深入探讨或发表议论,他只是运用浅易而唯美的文字不停地书写着。他笔下的死亡,忧伤而优美。“……纸月的母亲在一天的黄昏离开了家门。两天后,人们在四周长满菖蒲的水塘里找到了她。”在作者的笔下,死亡像是一个悄然降临的节日,自有它的悲哀和优雅,而作者始终怀着敬意书写它。曹文轩长于将思想贯注于情感。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和思考,由一个个人物、一个个故事呈现,其悲悯情怀表露无遗。曹文轩坚定地认为,美比思想更有力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轻视思想的力量。他坚持了艺术境界对世界实相的追求,另外,充溢其作品的人文关怀,也使得他的作品拥有了不同于现代派的“深刻”。这种“深刻”通过浅易畅达的语言铺陈开来,渗透于字里行间,令人唏嘘不已。
曹文轩没有选择大善大恶的形象,他喜欢的是那些如水一般纯雅的人物。这些人物亦有其个性,只不过,相比《水浒》油画般的“浓墨重彩”,他们则似中国山水画般淡雅、纯粹。如,桑桑,作为贯穿全书的主角,他调皮、爱玩,喜欢异想天开,行为总是出人意料。因为怜悯鸽子没有好住处,他将碗柜改造成了鸽笼,为了打鱼而将蚊帐改制成了渔网,每每讨得妈妈一顿揍。桑桑又是善良的,为了保护纸月,他跟别的孩子打架。他主动靠近没有人愿意理会的孤老婆子秦大奶奶,热心地为蒋一轮和白雀送信。这样的桑桑惹大人发笑,可他就是心甘情愿。又如,为了油麻地的一只南瓜落水而死秦大奶奶。油麻地小学的老师、学生们为她送葬的队伍“在田野上迤逦了一里多”。她的墓前,“是一大片艾,都是从原先的艾地移来的,由于孩子们天天来浇水,竟然没有一棵死去。它们笔直地挺着,在从田野上吹来的风中摇响着叶子,终日散发着它们特有的香气。”曹文轩试图在人物、景致、情感三者的融合中展现水乡的人性美、人情美。
曹文轩笔下的水乡画卷,特色虽不甚鲜明,却更具有包容性。他对水一般的“诗性”有着相当自觉的追求,这种追求深蕴着对意境美的追求。他的小说中,到处是流动的水,水养育着他的文字——“村前的大河,因两岸的稻田都在放水干田以便收获,河水一下涨满了。从稻田里流入大河的棕色浮萍,就随着浩浩荡荡的河水,日夜不息地向西漂流。”乡野田园与城市的钢筋水泥有天壤之别,却让人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作者简笔勾勒,如中国的水墨画创作般,只需随意点染一番,纸上便有无限风光。它能在更大范围内引起城里人的共鸣,激发读者对自己故乡田园风光的回忆和感念……
前年八月,广州,南国书香节。我第一次见到了曹文轩老师。曹老师出现的那一刻,我下意识地从座位上蹦了起来,心情激动极了。曹老师也看到我了,他笑了下,朝我微微颔首。曹老师温文尔雅、文质彬彬,一见即让人印象深刻。为了再见敬爱的曹老师一面,去年我又去了南国书香节。听完讲座,我抱着曹老师新出的一套短篇小说集,排着长长的队伍请老师签名、合影。等待签名的队伍很长,工作人员让曹老师签一本即可,可曹老师还是认真而迅速地替我们签了一整套(六本)。那真是一个完美的、让人终生难忘的下午啊。
今年四月,曹文轩老师摘得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这是华人首次获该大奖。“国际安徒生奖”表彰的是作家一生的文学造诣和成就,曹文轩老师获奖可谓是实至名归。
愿有更多的人看到曹文轩老师的作品,愿它们伴随儿童的成长、大人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