牌坊

最初未进华农时,并不解她的风情。总以为,教书授学之地,理应与山为邻,与水为伴,闭门自修。奈何华农却打破这一常规,处繁华闹市之中,居高楼大厦之旁。直到后来,漫步华农路遇牌坊,方知其中的哲理。

华农有南门、北门、西门,而东边是一座牌坊。东方是太阳升起的方向,是迎客的方向。牌坊有内外两层,六对台柱五道门,两侧向中间步步高升,中间的牌上刻着当年主席笔墨书写的校名。

牌坊在此数年,风雨无数,却不改容颜。画地为界,外面的世界是生活的苟且,里面的天地是诗和远方。紫荆花开的时节,牌坊在此喜迎八方来客,看尽人群熙攘。这些人怀揣着不同心情走进华农,或是享受着紫荆盛宴,把坏情绪倾吐而出,或是经历一场花事,用作日后用于炫耀的资本或是饭后的谈资。纵使千般不愿,牌坊也是包容的,包容生活的苟且,包容世俗的喧嚣。

珠江边也有一牌坊,上书“国立中山大学”。珠江波涛汹涌,牌坊静静守候,看尽历史兴衰,仍听涛声依旧。

珠江夜景入列“羊城八景”之一,珠江边上的这牌坊是这美景最好的点缀。漫步珠江边,一轮明月悬空而挂,道路两旁树影婆娑。路遇牌坊,遗世而独立,与对岸的灯红酒绿隔江而望,到此之人皆是另一番情绪。

这牌坊也是包容的,这是在包容历史。百年名校,谓之“国立”,究竟是前朝还是今朝?可没人计较这些,因为牌坊代表着包容,摒弃一切,单纯只为见证历史。

百忙之中,偷得半日闲,逃进深山,坐拥恬静时光。白云山号称“岭南第一名山”,云山叠翠,万物生长。行至山中,偶遇一牌坊,曰:佛境。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想来佛家也是爱慕此山之灵。

牌坊之前,有一莲花池,此间有莲、有鱼、有龟,还有艳阳。牌坊之后,藏一古寺,迎合“深山藏古寺”这一意境。牌坊之下,人头攒动,双手合十,屏息闭目,拨弄念珠,口中念念有词,越过牌坊,长舒一气。佛家讲立地成佛、讲花开见佛,是否越过牌坊也能见佛、成佛?

宗教是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对生死的探讨。而牌坊立于此,是对众生平等的追求,是对世间万物的包容。傍晚离开,山中半日,世上已是五百年后。可是牌坊依旧矗立,人心仍然浮躁,这些都是包容下的亘古不变。

牌坊,无论是宗祠的流芳百世牌坊,还是华人聚集的唐人街牌坊,无论曾经的木牌坊,还是如今的石牌坊,皆是中国元素最好的体现。从古今到中外,这蕴含着情怀的牌坊,见证着历史的变迁,不改初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