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不言而喻的便利
“ofo共享单车”是由四名北大学生发起的创业项目,致力于解决大学校园的出行问题。目前,它已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校园交通代步解决方案,为广大高校师生提供便捷经济、绿色低碳、更高效率的校园共享单车服务。
今年9月,ofo的共享单车顺利登陆广工大学城校区。小黄车的出现至今不过3月,同学们似乎都已习惯了它的存在,在针对我校学生进行的“你是否使用过小黄车”的调查中,80%的同学表示曾使用过小黄车。大学城校园面积较大,从地铁到教学楼,从教学区到生活区,“漫长”的距离因为小黄车的出现而“缩短”了不少,师生们不用购置即可随时随地享受原本没有的便利。即使是已经自行购置了自行车或机动车的学生,也对小黄车情有独钟。放眼望去,校园内随处可见那一抹抹靓丽的黄色,排排列列、外观醒目的小黄车都是“你的车”。
调查显示,同学们使用小黄车的理由,排列在前三位的因素分别是:不需要车钥匙,使用微信即可随时随地解锁;共享单车在校园随处可见,随意一辆都可供使用;维修、保养的费用无需学生承担。
2.随之而来的冲击
网上搜密码就可盗用、校外停车不到10分钟就不翼而飞、车凳掉了、车龙头360度扭转……“小黄车”投入使用一年多,遭遇各种不文明对待。 靓丽的小黄车为我们带来了便利的同时,也为校园带来了冲击。
冲击一:拥堵更甚从前
广工大学城校区面积大,也是大学城中人流量最大的校园,每天有上万学生在狭窄的校道上流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千余辆共享单车的投放使得校园交通情况雪上加霜。调查中,部分学生表示,小黄车的出现显著增加了校园的车流量。但也有部分同学认为,即便如此,小黄车带来的便利仍然大于坏处。
冲击二:随意停放增加管理难度
其实,校园交通的拥堵现象早已有之,这抹黄色在广工庞大的车流量中也不过是点缀。真正为人诟病的,是这些共享单车的停放问题。小黄车“用后即弃”的特性使得广大师生无需担心车辆丢失,使用者大可以潇洒使用、随意停放,这就造成了大量小黄车无秩序停放的乱象。部分同学将共享单车随意停放在人行道、宿舍楼下、饭堂门口等区域,使原本就不宽敞的人行道变得更加逼仄,增加了校园交通管理的难度。校道上,每天都演绎着“动静结合”的窘态,无论是行人还是骑者,都常因为“遍地都是”的小黄车挡住去路,通行缓慢。
冲击三:小黄车遭遇“私藏危机”
小黄车投放使用以来,各种不文明用车现象也陆续出现——用完不锁、私藏车辆、人为损坏的车辆几乎“遍地开花”。
囿于技术不完善和成本不足,车辆采用的机械密码锁的密码是固定不变的,结束使用后锁上车辆、复位密码也全靠使用者自觉手动;获取车辆密码后,一些使用者在不影响车辆使用的情况下立即结束计费,以最大限度地逃避骑行的费用;使用后,一些人记住车辆本身的机械锁密码,然后将车辆藏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或加上一个私锁,继续“免单”使用。繁多的漏洞,让许多人无法拒绝这送到嘴边的“肥肉”,部分“共享单车”变成了“免费私人单车”。
此外,不是自己的车,难免有人不规范使用,更谈不上爱护车辆。部分同学甚至一边吐槽小黄车的质量问题,一边继续“大手大脚”的用车,导致小黄车损坏不少。
3.公共道德意识的考验
共享经济是应用经济学中的一个词汇,学术上对其解释为社会成员公平地享有社会资源,各自以不同的方式付出和受益,共同获得经济红利。
小黄车作为一种典型的共享经济模式,却面临窘境。上文中提及的不文明用车现象并非广工独有,事实上,这些问题在小黄车投放的各大高校中普遍存在。
究其原因,共享单车是一种自助式服务,比起强制性的条款约束,它的使用更依赖于使用者本身的公共道德意识。在使用模式存在漏洞的情况下,大学生这样一个高素质群体也难以经受住“利益”的考验。现实中,更多人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更少的付出以及更多的受益,于是,共享经济原有的平衡被打破了。
值得高兴的是,随着各种不文明用车现象的泛滥,“如何正确使用小黄车”这一话题的讨论也在广大学生中热烈起来。网络上开始出现各类倡导文明用车的文章;我们的调查中,也有部分同学表示,与其寻找体制、模式等外界原因,不如反省自身。
ofo公司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些现象,正逐步修复漏洞。在开发者持续加强的监督管理之下,校园内,各种不文明用车现象已有所减少。
现在,小黄车正逐步走出高校,开始尝试城市运营。11月14日,ofo共享单车开始在广州试运行。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商家也瞄准了“共享单车”这一模式,大量资本开始涌入这一市场,除了小黄车,也开始出现“小红车”(摩拜单车)、“小蓝单车”等共享单车。它们的出现,也将考验更多人的公共道德意识。这里,小编呼吁:文明出行,文明用车,从我做起!